「不只是評量,也牽涉師生關係」

 

林質心老師擔任Rubric.TBL運用與高要求評量策略社群召集人,經過多次社群聚會,發現訂立成績準則的困難。「有時候太嚴苛的標準,學生也不一定能達成,反而傷害師生關係。」然而降低標準,未必能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況。

 

設立評量標準,用意在具體化課程的學習指標。然,如何讓同學吸收相關知識、督促其向上學習,進而實現更高的要求,社群成員在交流過程中,不斷發現困難並思考突破之道。

 

評分標準的理解,師生認知落差。

 

學期初,教師宣達課程進度安排、作業、考試…等評量標準,學期末成績揭曉,學生頻頻來信提問「為什麼分數這麼低?」、「作業要怎麼寫?」、「老師,這樣評分不太公平吧!」。幾乎年年上演的教學實況,可見課程的準則是授課教師心中的一把尺,學生卻並未能完全理解與認同。

 

林質心老師補充說明:「大學課程自由度提升,教師們通常獨力設計課程,未必能看見所有的缺失。」有時眼中合理的標準,在其他教師或學生的理解下,可能不盡理想。再者,評量標準未必能精確傳遞給學生,例如:文章寫作的評分方法、對於創意的評分標準。上述較為抽象的準則如何以口語或文字轉述,成為教師的一大挑戰。

 

社群教師在聚會中,給予彼此的評量標準回饋,站在客觀角度,觀察標準是否合宜,過程中亦能鍛鍊口語敘述能力,使教師練習清楚明確的傳遞抽象標準。

 

因為知道標準很遙遠,所以放棄追求。

 

標準訂下之後,林質心老師和我們分析可能遇見的困難:學生覺得難以達成,反而降低學習動機。林老師表示,教師在設定評分準則時,常犯下一夕間提出過高的要求的通病,因此她建議:教師們可以用為學生鋪路心態,輔助等第機制支持。「起步一定在最低的階段,但一段時間過後可以晉升到一級、二級……慢慢往上爬。」讓學生慢慢來,逐步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突破。

 

漸進引導的方式,可以避免學生對過高的標準灰心喪志。「我也會預想學生可能遇見的困難,畢竟我也曾經是學生。但重點應該擺在如何解決他們的困難。」林質心老師以自身授課方式舉例,她課程中與學生進行個別討論與作業檢討,使學生更了解評量標準,也藉機發現同學個別的學習困難,每一次的發現,除了即時提供學生針對性的學習引導外,也有利於日後訂下更符合學生性質的評分準則。

 

「在社群中,我們理性思考標準這件事。」

 

「其實每個老師都會訂標準、打成績。」提到Rubric.TBL運用與高要求評量策略社群的意義,林質心老師表示,透過社群能增加對評量標準的敏感度,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準則並且清楚傳達。

 

另外,若學生無法達成教師的評量要求,社群教師一致認同不應一味降低標準而是理性思考。「我的標準是真的太難嗎?堅持標準的必要性?還是我的標準合理,只是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看見學生的學習成效?」林質心認為學生無法達到教師要求,存有許多外部因素,直接降低評量標準恐本末倒置,使學生無法獲得該課程應習得的知識。

 

放眼大環境,社群未來的發展動向

 

除了教師自身精進評量標準設定的方法,林質心老師也向校方提出幾項建議。就高要求評量策略而言,她希望學校能維持一定比例的「小班」,約莫三十到四十人。

 

高要求評量策略需了解學生學習上所面臨的個別問題,在解決困難與向前推進的交互作用下,將學生拉拔到更高的標準。小班教學能夠提供師生充分的交流空間,創造更好的教、學互動。

另外,林質心老師也提到「打分數風氣」的問題。由於學生的成績影響其申請雙、輔系程度頗大,因此出現「學期分數平均需在80分以上」、「給分『甜』的課程更得學生喜愛」等現象。論及評分,林質心認為教師不應失去對成績掌握的自主權,不應讓學習欠佳的同學輕易得到標準分數,致使優良學生無法獲得更高的分數。

 

不論學校是否要提出具體的成績評量規則,「打分風氣」儼然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。林質心老師期待學校能創造全校教師間的討論,共同解決問題。

 

最後,林質心提到:社群間同性質的課程,能快速複製並運用相關領域教師的評量標準,而每年皆有不同領域的教師加入社群討論,激盪更多火花。在社群間教師群的互動中,可以改進補足教學方法缺失,共創更大的可能性。

記者  林思漢
[封面] 召集人聊社群──專訪Rubric.TBL運用與高要求評量策略社群(下)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教師社群
    發表人
    chingche
    單位
    臺灣地方創生平台
    標籤
    教師社群
    建立
    2020-05-12 09:42:18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0-05-12 09:42: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