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方創生辦公室訊 坪林茶見學參訪心得 歷史系邱惠茹】
坪林茶見學:與茶田的第一次接觸
坪林的舊名是坪林尾,因聚落位於河階之尾而得此名。這裡的山坡地多,氣候、雨量和濕度,都很適合茶葉的生長。此處大多種植烏龍茶種,製作最有名的包種茶。在雪隧開通前,這裡是台北到宜蘭的中繼站,但當雪隧開通後,人們不再停留坪林,這裡還能再次「繁榮」嗎?
這次參訪了坪林少數種植全有機茶葉的世芳茶園,茶園的陳大哥和我們分享他的有機哲學:「有機就是把人放到生態裡面。」用最傳統、最天然的方法去種茶,當我們將自己置身於生態之中,自然懂得如何去善待這片土地。
此行對於採茶的印象最深,戴著斗笠和竹簍,我們展開與茶田的第一次接觸。採茶時用虎口向下採摘,掌握一心二葉的原則,烈日下我們一行數十人只採得約1.2斤的茶葉。要製作1斤的茶乾,需要4斤的茶葉,讓我們親身體會了採茶的艱辛。陳大哥接著替我們解說不同茶的製茶流程,世界上分為六大茶類,白茶、黑茶、紅茶、青茶、黃茶,各路茶有不同的製法,萎凋、攪拌、殺菁、揉捻等等工序⋯⋯。我們也體驗了在地茶農的試茶法,以碗泡茶並用湯匙取用。中午時分,享用坪林的特色茶食,如茶油麵線、炸茶葉、茶葉湯圓等等,沒想到茶葉入菜還能有如此多的變化!
最後感謝金瓜三號、坪林故事採集人和坪林永續生產合作社,帶我們走訪坪林老街,循著建築的蛛絲馬跡,認識坪林的過去。我想很多時候,一個地方充滿了創意、理念,也做了許多值得地方共同努力的企劃,但卻沒有被好好地被說出來,宣傳到人們身邊相當可惜。以前我對坪林不甚瞭解,今天來了這趟「坪林茶見學」以後,不只增長了每天接觸的茶的知識,也認識了坪林這樣美麗的茶鄉,期待未來規劃茶路計畫時,能更深入地去認識坪林的茶文化與生活。